2020-11-18 11:14:32 阅读(241)
1、本周中美电子商务的差异在阅读「有赞微商城」在老板白鸦的文章中,其中一段谈到了中美电子商务的差异。原文的大意是:“中国的电子商务流量几乎完全被淘宝等电子商务巨头垄断,但美国50%的电子商务流量来自谷歌搜索。“我去年做了一年的海外服务电子商务,当时我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相当一部分美国用户在谷歌上搜索和选择商品,然后跳转到一些第三方网站购买,而不是直接去亚马逊、Ebay等大型购物平台。这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绝大多数国内用户将习惯在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上购物;即使少数人去百度搜索,最终的流量也会去几个电子商务平台。但以上只是我的观察。为了验证白鸦所说的是否正确,我决定通过查询Emarketer来“杠精”。、根据Civicscience等多家研究机构的数据,我做了以下表格。从上表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表现出更强的垄断性,前四大电子商务平台的市场总份额超过80%。美国前四大电子商务平台的综合比例只有50%以上,其他栏目中有47.6%被归类为其他栏目,而这47.6%中的绝大多数是通过谷歌搜索带来的流量,所以白鸦说“美国50%的电子商务流量来自谷歌”——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人更喜欢在谷歌上搜索和购买产品呢?通过我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以下原因:1.谷歌和百度无底线电子商务平台的核心产品元素是“信任”。国内用户通常更喜欢在淘宝上购物,而不是去百度。主要原因是淘宝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交易环境。而百度频繁出现的虚假广告问题,早已让用户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如果你在淘宝上买了有问题的商品,你可以很容易地退货和换货,并得到补偿,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百度上,你可能只承认运气不好。但同样是搜索引擎的Google是不同的,Google的价值观是“Don’tdoevil中文翻译是“不作恶”——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去年我们和谷歌打交道时,深有体会。去年,我们为北美市场做了一个小型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客户的主要方式是谷歌搜索广告。然而,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运营商经常收到谷歌的电子邮件,通知我们,我们网站上的一些广告关键词被迫关闭,以后不允许广告关键词。谷歌也没说具体原因,让我们头疼。后来,一项研究发现,我们在产品描述中夸大了一些措辞,这些措辞被个别用户投诉,导致谷歌经常惩罚我们。在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变得非常“卑微”——只要用户对购买的产品不满意,我们就一言不发「退款 道歉」;而且在产品描述上也是反复修改,不敢出现任何夸大或过分的措辞。后来Google确实减轻了对我们的处罚。因此,谷歌的价值观和做法决定了用户在谷歌中搜索和购买产品时会有一个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商家也会因为违规后成本高而变得谨慎,这为用户在谷歌上搜索和购买商品奠定了基础。2.PayPal30天不满退款的另一个原因与PayPal30天不满退款政策有关。如果你在海外电商网站上购买,下面会写一句“30天内不满意可以退款”;这句话实际上是支付方PayPal的统一要求(PayPal相当于中国的支付宝,是北美支付的龙头企业)。在美国做电商,80%以上的商家会接入PayPal。如果用户通过PayPal向商家支付费用,但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PayPal允许用户在30天内申请退款。这项政策实际上有很高的劳动力成本,因为用户在发生争议时会向PayPal投诉。PayPal需要核实业务是否有问题,然后决定是否退款。如果核实商家确实有问题,Paypal会在多次之后惩罚商家。然而,PayPal的做法实际上为在中小型平台上购买商品的用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即使他们被困住了,PayPal也会要求商家把钱还给你。然而,在中国,如果你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在一个不知名的网站上购买商品,微信和支付宝本身不会为你提供任何退款承诺。「Google的强力控制 PayPal的退款承诺」两者的结合相当于从源头上保证了电子商务交易环境。当美国用户在任何交易网站上购物时,他们都不必担心因商业问题而受到伤害;这也使得大量的小型交易网站生存下来。他们在谷歌上投放广告来吸引流量,从而解释了为什么Others在美国电子商务流量中占47.6%。我们去年做的电商交易网站就是Others之一。3.关注个人IP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的推测和观察。近年来,这是美国社交电子商务全面兴起的时候。大量的网络名人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媒体诞生。去年,我对Instagram上的网络名人进行了一些研究。他们年龄在25-40岁之间,大部分职业是律师、音乐家、摄影师、记者、美食家和健身教练。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知识产权;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获得粉丝,然后积极实现。在实现方式上,他们很少将流量导入Amazon或Ebay等交易平台。首先,这些交易网站不能突出他们的品牌个性,其次,他们对商品的销售也有很多限制。他们会更愿意创建自己的个人网站。一方面,他们可以在个人网站上进行良好的品牌宣传,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作品;另一方面,他们将销售与个人知识产权相关的商品,并发起捐赠和筹款。美国有大量的个人网站建设工具,大大提高了个人网站的便利性。这部分社交网络名人的交易流量自然分为谷歌,而绝大多数中国网络名人会将流量引入自己的淘宝或微信店。二、把YouTube网络名人变成代理最近听到的两个故事,都开始让我对「视频网红们」特别注意。一个是国内少数民族电影网站,专注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电影和电视剧。网站成立初期,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新流量。然而,突然有一天,该平台挤进了近5万名新用户,运营团队对这些用户来自哪里感到好奇;经过一番追求,我发现一个大V在抖音上解释了一部电影,然后评论区有人问这部电影在哪里可以在线观看?另一个人回答说是在XX网站上。这段视频有100多万的播放量,自然给他们的网站带来了5万的新增。另一个故事是中国的一个海上电子商务平台。在产品的早期阶段,每天都有数百个新产品;后来有一天,近10万用户突然来了。经过检查,他们发现他们网站的“新激励”吸引了一群YouTuber的注意。这些YouTuber上传了几段与他们平台相关的介绍视频,从而带来了近10万个新产品。这两个故事都提醒我,新兴的视频平台可能会成为产品的重要流量来源。我是一个深入的视频网站用户。当我每天晚上回家时,我至少会在bilibili和YouTube上观看两个小时的视频。我对各种科技、游戏、影视、音乐和纪录片都很感兴趣。通过我对一些视频创作者的观察,我发现许多视频创作者实际上是在“用爱发电”,这意味着很难赚钱。以YouTube为例,YouTube主要依靠广告分享来激励创作者——广告分享与视频观看群高度相关。同样的视频,如果它的观众是北美用户,那么创作者的收入可能是5~10美元;如果它的观众是中国用户,那么创作者的收入可能只有5~10元。在中国,5~10元意味着你的视频播放量每天需要达到1万次,你可能得不到100元——这笔钱显然很难养家糊口。大多数视频创作者获得的收入远低于他的支出(头部玩家另当别论);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可能是接收广告,也可能是导流到电子商务平台。所以我最近考虑的一个产品策略是把YouTube网络名人变成我们的产品代理,除了YouTuber本身有很强的实现需求,但也基于以下两个考虑:一是通过YouTube获得客户的单一成本实际上低于谷歌和Facebook广告,特别是在印度等低价值国家,YouTuber有更低的价格优势;第二,YouTube视频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和口碑传播,有利于后续产品的开发。当然,把YouTuber变成代理的前提是有一个体验好的产品,产品可以符合YouTuber的属性。当然,把YouTuber变成代理的前提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产品,产品可以符合YouTuber的属性。在最近一位印度网络名人多次向我们索要200卢比(20元)后,我加强了上述认知。用网络名人的话说就是(原文):IhaveonlyoneResourcesforincomeitisrefersincomebutitnowcomesoitisverydifficultforme!(原因是他帮我们拉用户,但是系统计算错误少给了他钱)。第三,刚做产品的时候,我对开发团队的敬畏还不成熟。当时我的开发团队是一群人均年龄在30岁以上的资深程序员。每次开需求会,我都会紧张,生怕说错了什么被大家鄙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成熟的感觉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满的滋生。我是怎么发现的?上周,当我听到另一位产品经理对开发的需求时,我突然发现他的整个需求根本没有“评估”,只是告诉开发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至于需求本身是否合理,相关数据、对用户的影响等,他几乎没有提到。所以在会议结束后,我忍不住说:这次会议失败了,根本没有达到需求评估的目的。会后,我反思自己的会议也是如此。每次我构思新的需求,我都会尽可能多地与运营、设计和推广进行讨论;当我真正与开发团队合作时,我很少介绍变化的背景,而是直接谈论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我心中的潜在想法是,开发团队可以提供的有效建议很少,所以没有必要讨论太多。但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削弱开发团队对产品的参与感,会逐渐让开发感觉——无论如何,产品是你定义的,我们会按照你的要求做好。刚做产品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长期做产品带来的信心。这种信心长期以来让人自满自豪,进而对开发团队缺乏基本的敬畏感。因此,我认为,如果一个团队不关心业务,与产品分离,产品经理至少应该承担一半的责任。我已经开始调整了。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美国人更喜欢到Google上搜索和购买产品?的相关介绍,更多为什么美国人更喜欢到Google上搜索和购买产品?相关内容可以咨询我们或者浏览页面上的推荐内容。我们将让你对为什么美国人更喜欢到Google上搜索和购买产品?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以下内容:
一 客户顾问-张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