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讲堂 >运营知识>微信:提到内容“推荐”时,我们在想什么?

微信:提到内容“推荐”时,我们在想什么?

2020-11-20 11:03:12 阅读(228 评论(0)

文章目录:当内容的分发方式和效率提到“推荐”时,我们在想什么?为什么要看一看?在我看来,订阅逻辑是一个伪命题?用户经常不按规则出牌视频号是视频版吗?无论是图书馆、搜索引擎、微信官方账号、知乎、朋友圈、抖音,无论是形式还是互动,内容的分发方式和效率都是内容的提供者。前者需要用户主动搜索/搜索,后者内容会通过某种分发方式自动接触用户。常见的分发方式有:人工推荐(如编辑推荐)、热门推荐、内容算法推荐、社交推荐等。大多数产品将“关注”和“推荐”作为信息接触用户的两种方式进行比较。但总的来说,订阅属于创作者(或编辑/处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用户主动操作。因此,我对“订阅”是否是分发方式有疑问,后面提到的“分发方式”默认不包括订阅。关于内容分发的一个常识是,没有一种分发方式的分发效率必须优于另一种,分发效率必须结合内容形式的特点、主要用户肖像、场景需求等来判断。当我年轻无知的时候谈论内容分发时,我总是“我认为社交推荐/订阅更好”,甚至混淆了“信息流/算法推荐/推荐”的概念。现在回头看,当时很多“判断”都是不合理的。比如第一次接触抖音后,我讨厌“推荐”,因为推荐内容质量差,不感兴趣,很难调整。但原因是内容算法的准确性需要提高,推荐策略需要提高,抖音的互动形式很难从我的行为数据中准确判断我对视频的态度。打开想象力,如果短视频产品能够明确设置推荐内容的主题,可以独立调整各种推荐参数(策略),可以左右滑动(Hmmm..)甚至打星直接获取用户对内容的评价,然后直接反映到后续的内容推荐(数据)。我可能会觉得推荐真香!然而,仔细想想,事实上,我不会为看短视频(娱乐)付出那么多精力。我只愿意在消费严肃/长内容时筛选信息。对于更受欢迎的用户来说,主动信息筛选的能力和意愿可能会更低。再比如我对微信订阅号从Timeline信息流到Rank信息流的第一反应是抗拒的,因为我更喜欢订阅 不希望算法机制过多介入顶部的形式。然而,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管理自己的订阅关系。一旦订阅关系泛滥,Timeline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介入到Rank等平台。再比如我曾经坚信社交推荐比内容算法推荐好(看),后来发现社交推荐非常依赖于“社交关系”的维护(废话)。由于互联网人对探索新功能的热情远高于其他群体,具有良好的“理解规则并按规则打牌”意识,因此他们曾经是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信息渠道来源。但是,由于当代人的微信好友泛滥,随着观看的不断断断续续,社会推荐的内容质量不断下降。总之,面对不同内容平台的形式、特点和用户需求,对不同分发方式的效果有不同的比较结果。一方面,为了获得更高的分发效率,需要采用多种分发方式进行组合。另一方面,不同分配方式的权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事实上,目前主要内容平台[基本]没有单一的分销流,基本上将流行、兴趣、社会关系等因素整合到推荐流中。即使是基于订阅关系的订阅流(如微博、订阅号)也不再按照timeline排序,开始融入推荐算法。PS.朋友圈和视频号的“朋友”列仍然是一种单一的社交推荐分发方式。当我们提到“推荐”时,我们在想什么?为方便后面的叙述,首先简单约定相关概念:信息流:信息出口可以不断自动更新。内容算法推荐:基于内容信息和用户行为分析。社会推荐:基于社会关系(相互关注)的内容推荐。热门推荐:内容推荐基于所有用户的行为数据,如热搜索、排名等。人工推荐:内容推荐采用人工筛选匹配。1.至于信息流,由于信息流中存在“持续更新”的条件,严格来说,信息流必须以全平台内容为内容源,不包括基于订阅关系的“信息流”,如微信订阅号(Timeline版本):由于订阅数量有限,内容无法持续更新,总会被刷掉。但另一方面,“全平台内容”并不是无限的,理论上也不能“不断更新”,所以我认为“不断”应该从用户的角度来判断。基于此,订阅号属于大多数人的信息流,但视频号不属于信息流。因为大多数人已经关注了太多的订阅号码(根本看不见),而视频号码的关注流仍然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当然,有些人认为信息流只是一种呈现形式,不需要考虑信息是否可持续。Anyway,统一定义意义不大,只需在语境中理解指代即可。2.关于社交推荐的一些早期文章和书籍,在社交推荐流的定义中提到了Timeline的时间排名。比如朋友圈是典型的Timeline形式的社交推荐流。但事实上,微博(非国际版)已经改变了Timeline的排名。我们喜欢的社会推荐是基于内容而不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不能再认为时间排名是“理所当然的”。社会推荐是基于社会关系(相互关注)的内容推荐。之所以在括号中单独列出“相互关注”,是因为绝大多数平台上的社会关系都是通过“相互关注”来定义的(流氓地址簿权限…)。由于微信本身的国家社交应用属性,订阅号和视频号的社交关系基于微信好友,不需要“关注操作”。相反,它需要“不看ta”的关闭操作。此外,社会推荐还需要区分原创内容和非原创内容。举例来说,我可能会关注某人的原创内容,但我对他们消费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我非常欣赏某人的内容消费品味,但我可能不同意他们的创作能力。这些都是评估和设计推荐内容分发策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如果我们只看原创内容,我们可能会得出结论,“社交推荐流比算法推荐流内容更有趣,但质量更低,内容更分散”(朋友圈),但如果我们只看“非原创内容”,我们显然同意“朋友阅读的文章质量比选择的要好得多”。3.关于订阅&关注“关注”的含义包括“订阅”,因为订阅突出了内容制作和消费之间的单向关系,这通常用于PGC内容。例如,你可以在微博上“互相关注”成为朋友,但“互相订阅”听起来很奇怪,你不能让公共账户或标题号码反向“订阅你”。此外,订阅更倾向于模式定义,比如微信订阅号的官方表述是“关注微信官方账号”。本文结合具体语境,使用订阅和关注。4.关于PCG&UGC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Content)和UGC(UserGeneratedContent)平台在内容创作门槛、创作者激励、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然而,P和U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不同的界限,而且大多数内容平台都是PUGC共存模式。PGC和UGC的使用主要强调内容专业性,而不是平台属性。三、为什么要看一看?先问一个问题:看看与朋友圈的关系是否更大,或者与订阅号的关系是否更大?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困惑,或者另一个问题:看看是从“转发朋友圈”中分离出来的长图形阅读场景,还是为了提高订阅号分发效率而单独制作的“社会推荐”阅读场景?A:从前者的角度来看,存在的意义主要是分隔和分享长图片和分散的日常生活内容(也可以说是分隔社会推荐的原创内容和非原创内容)的消费场景。这样做的好处如下:1。分享者的心理门槛降低了。因为朋友圈的主场景是以生活为导向的原创内容,转发朋友圈不附加评论总是未知的,但点击“看”不配转发语言是正常的。同样,由于朋友圈有着强烈的生活情感绑定,“转发到朋友圈”比“分享和看”给分享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有人认为,看一看可以更好地满足分享者的分享和反馈欲望,同时用内容建立人的设计。我并不特别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两者都可以转发给朋友圈更好的满足感,看看基于内容而不是动态的共享模式,不利于读者反馈分享者,看看没有一个好的入口来查看一个人的“看”列表,这不利于形成一个沉重的人。也有人认为“看”的操作路径比“转发朋友圈”短,从而降低了分享门槛。我同意这一点,但对于长期内容共享,两次点击的相对操作成本并不那么高,评论和人类设置带来的心理阈值效应应应该更加明显。2.提高读者体验效率,刷朋友圈更多的是为了社交目的了解朋友的生活状况,而不是获取高质量的信息。两者需求重叠,但场景明显不同。朋友圈的主体是碎片化的内容。一方面,读者没有准备好阅读信息密度高的长内容,难以深入阅读;另一方面,刷朋友圈的节奏会被阅读长内容打断。内容的分离可以使读者在不同的场景中满足不同的需求。另外,每次遇到热点事件,朋友圈总会刷屏。以动态为单位的转发不能合并相同(相似)的内容,必然会导致这种无效推荐。B:从后者的角度来看,存在的意义主要是提高订阅号的分发效率,提高高质量内容的分享和曝光率,优化(重塑)内容生态,“人工重建”公共账户的新红利。1.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关注微信官方账号,再加上标题党等问题的普遍性,从订阅号列表中筛选信息越来越困难。社会推荐提供社会关系认可,可以帮助用户更快地筛选高质量的内容。看看打破只有订阅才能接受信息的封闭模式,帮助用户更有效地找到未出现在订阅列表中的高质量内容和公共账户,帮助用户通过社交圈的一致性找到更多的兴趣领域,看到更多人关注的世界。2.有利于长期筛选高质量内容,赞数几乎没有实际效用,只能用来辅助判断微信官方账号文章的质量。但由于“点赞”概念的泛化,读者会因为文章质量以外的各种原因点赞,点赞/阅读量可能无法反映文章质量。所以,从“赞”到“好看”再到“看”,都是对文章底部右下角这个小按钮的认知提升:“你点我一定是你觉得这篇文章真的很好,明白吗?不要随便瞎点,否则你的微信好友不喜欢你烦人,明白吗?不要点我你每天读的那些低俗文章,否则邻居们都知道你的坏兴趣,清楚吗?“3.提高高质量内容的曝光率不会给创作者带来额外的流量,对高质量内容的激励作用也不大。看一看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高质量内容的分享和传播,有利于创作生态的优化。4.近年来,“人为再造”微信官方账号红利微信官方账号非常艰难。一方面,用户抱怨内容质量下降,关注的微信官方账号越来越饱和,很难通过关注流快速获取高质量信息。另一方面,面对不断下降的开放率,创作者们感到悲伤,随着短视频形式的兴起,他们想转向其他平台。想要进入游戏的新创作者,面对推送信息饱和、官方账号饱和、无信息功能、除订阅外无其他接触方式、官方账号开通率极低的情况,只能保持难以上升的新账号,跟随官方账号。最怕听到“微信官方账号红利已经过去”的论调,不是微信官方账号大V,而是微信公众平台。判断内容生态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能否继续生产高质量、新鲜、独特的原创内容。如果一个平台被优秀的新创作者放弃,它离内容生态的破坏不远了。看看微信官方账号推荐改版、视频号、微信官方账号绑定功能的出现,订阅号都是微信官方账号这个庞然大物换血再生的手段。本节结尾回到前面的问题:看看和朋友圈关系更大,还是和订阅号关系更大?当然是有关系的,关系和作用是相互融合的,区分“和谁”的关系意义不大。但我认为我的答案更倾向于后者。四、在我眼里看微信公众平台说:“再小的个人,也有自己的品牌”。在过去的N年里,微信官方账号确实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成为现实,但是繁琐的微信官方账号注册流程、长期限制PC端编辑方式、默认的长图文内容,让普通人通过微信官方账号制作内容极其困难。但是看一看,让“人人都是自媒体”成为真实的现实:写推送很难,开微信官方账号专门转载也很麻烦,但是现在只需要轻点“看”,大家都是“自媒体编辑”,大家都可以“订阅”。上面提到的社交关系依赖于微信朋友而不是相互关注,但事实上,微信朋友仍然可以被视为关注:但这种“关注”是默认关注每次添加微信朋友,你可以通过“不看ta”和“只聊天”“关闭”。不过,虽然我觉得看一看很牛逼,但我还是想吐槽一些点。以下吐槽仅代表用户本户的观点,不代表PM本M的建议。1.如前所述,由于官方账户数量的增加,通过订阅高质量内容的筛选机制已经失败,整体内容水化泛化严重。与社交推荐类比,相当于“社交关系链减弱”(不知道什么时候关注某个微信官方账号),信息过滤和约束减弱。因此,由于现代微信好友的泛滥和默认“关注”所有微信好友,用户将面临“水化泛化”的问题。但是看看初期没有提供批量管理功能,提供后入口一直很深,很多PM学生都没有发现。这导致了基于同一圈社交推荐的高质量文章的推荐

以上就是关于微信:提到内容“推荐”时,我们在想什么?的相关介绍,更多微信:提到内容“推荐”时,我们在想什么?相关内容可以咨询我们或者浏览页面上的推荐内容。我们将让你对微信:提到内容“推荐”时,我们在想什么?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内容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首页

产品

万商学院

客户服务

会员中心

当前站点

h

选择站点

全国站成都

一 客户顾问-张三

已为0个客户提供专业互联网服务咨询
  • 手机号码
  • 验证码图形验证码换一张
  • 短信校验码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