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5:15:19 阅读(197)
从2017年底到2019年3月,我在一家初创公司工作了一整年半,完全经历了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三月份离开公司后,我一直想总结一下这段经历,但总是多次提笔,无法开始。原因是: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太丰富了,我没有想到一个好的视角来记录——不想强调它耀眼的部分,让人们错误地认为创业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也不想渲染它的困难和困难,故意引起读者的同情。更多的时候,创业对我来说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说到这里,我想和大家谈谈我是怎么分享干货的。「首单率」从2%增加到15%以上。这个过程有很多曲折和迂回。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我们做得更好的部分(干货部分),跳过我们走过的弯路。行业背景公司的行业是心理咨询服务业,原因也很容易理解:传统模式下的心理咨询是这样的:首先,你应该打电话给心理咨询机构预约,然后在相应的时间后,你应该去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我们所做的是将整个过程互联网化——如果您需要咨询,您可以通过我们的应用程序随时致电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这实际上是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使传统的线下心理咨询服务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那么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程度如何呢?我的判断是,总体水平较低——这个结论主要是通过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水平来得出的。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在政策层面,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将「心理咨询」纳入医疗保障范畴,目前国内不支持。第二,在文化层面,东方人的观念普遍保守,情绪不易泄露。他们更愿意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采取宽容的方式,而不是寻求外部帮助。第三,在认知层面,国内很多人还是会把它放在身上。「心理咨询」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认为去找心理咨询师的人一定有精神问题。第四,经济因素。如果很多人还在担心食物和衣服,就更难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缺乏资本推动和优秀员工。因此,整个心理产业的发展相对有限,而且「在线心理咨询服务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第一梯队的公司只进入A轮阶段,盈利能力堪忧。以上是我对整个行业的一般判断。产品冷启动阶段:当第一个订单率从0%到2%冷启动阶段时,我还没有加入公司。整个过程由公司创始人完成。公司创始人之前做过一个心理微信官方账号。为了聚集第一批关注用户,他采取的方法是玩「免费咨询」口号——每个关注微信官方账号的用户都可以和他聊几句。因为他对心理知识有一些野心的研究,所以还是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的。就这样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他拉拢了第一批几千人的种子用户。有了这些种子用户,他也获得了第一笔风险投资,然后他想成为一个应用程序。为什么要转移到APP?他考虑了两点:应用程序可能更容易实现融资计划(毕竟,如果互联网公司想吸引投资,他们甚至不能说他们自己的产品)。至于如何在应用程序上实现它?是否建立了商业模式?后续的规划与发展?——他基本上没有考虑过这些核心问题。因此,我们产品的第一个版本是为了制造产品而制造产品,如下图所示:第一个版本的功能非常简单。上线后,我们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几个月后,我们发现这样做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盈利模式,我们根本赚不到钱。那怎么办呢?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成为一个平台提供商-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像阿里巴巴一样,我们匹配卖家(心理咨询师)和买家(求助者)。我们在中间画画。这样,我们必须稳定地赚钱而不赔钱。因此,我们的产品进行了定位转型,转型为心理服务匹配平台,整个界面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上线后,产品首单率约为2%。这个阶段的反思:平台商的创业道路一定是对的吗?平台提供商模式听起来很好,许多初创公司的老板总是自称是平台提供商。毕竟,阿里巴巴、美团、滴滴、携程等巨头都从平台开始。但现在回想起来,最初的决定是否合理?我的答案不一定。大家都看到平台商在赚钱,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平台商赚钱的前提是「规模效应」,在平台建立初期,由于知名度低、模式不被公众接受等问题,平台获取客户的成本非常高。为了吸引足够多的商家进入,平台和商家的利润自然会相对较低。一方面,客户获取成本很低,另一方面,客户获取成本很高——这导致大多数平台在早期阶段需要依靠大量的融资来烧钱和扩张。只有在有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后,平台才能开始赚钱。回顾团购兴起时的回忆「千团大战」,还剩下几个?因此,在创业初期,团队应该清楚地考虑:你有多少钱可以烧掉?你的模式能在这么长时间内得到验证吗?你能熬到赚钱的那一天吗?这三个问题决定了你是否应该选择走平台提供商的创业道路。很多时候,你认为模式很好,将来会赚钱,但大多数时候,你等不到赚钱的那一天。第一阶段:第一个订单率从2%到5%上线后,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心理咨询师开始正式运营。咨询时间为50分钟(与线下行业标准一致),收费略低于线下,约200-300元/50分钟(线下约500元/50分钟)。为什么线上线下咨询价格会有差异?原因有二:线下心理咨询师主要在沿海地区,而线上心理咨询师多在北方或西部,沿海地区自然收费较高。线下咨询机构对咨询师的抽成比例较高,有固定店铺等硬件成本,推广成本高。在这个阶段,产品的首次订单率一直保持在2%左右,每天大约有数百名新用户。当时我的核心工作是想办法提高首单率,因为自然流量转化的用户比较准确,2%的转化率确实有点太低。1.在这个阶段,我研究了几十种电子商务属性产品:研究了几十种不同领域的电子商务属性产品,如医疗美容领域的新氧、海外网上购物领域的小红皮书、医疗领域的微医生、旅游领域的汽车、亲子电子商务的蜜芽、旅游业的黄蜂巢等。并主要从商业模式、产品属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在研究了这些产品后,我总结了一条规则:2010年以前的产品大多是利用市场真空和用户流量红利(如早期手机淘宝、携程等)开发的,2010年以后的产品大多有自己的内容生态(如新氧、小红皮书、黄蜂巢、蜂蜜芽等)。这个规律不是绝对准确的,但对当时的我很有启发性。以「新氧」例如,它是医疗美容行业的独角兽,它的创始人实际上是媒体人(从「猫扑社区」),它最早做的就是「美容日记」。整形外科用户对医院的安全和术后后遗症有很大的怀疑,「美容日记」真实记录整形用户前后的变化,很好地消除了用户在这方面的顾虑。通过美容日记建立良好的用户池,然后与医疗机构对接,将用户引导到医疗机构,然后商业化——这是它的整个模式。其他产品也有类似的方法,如黄蜂窝旅游日记、小红书海外网上购物内容分析等。因此,当时我在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内容,不仅形成了良好的用户粘性,还建立了一个用户池来指导以下收费咨询业务。经过激烈的会议讨论和头脑风暴,我们决定做的是「问答」。为什么要做问答?一方面,我们的创始人是第一个积累心理问题的粉丝,他在这方面有一些经验。另一方面,与其他形式的内容(文章、音频、视频、直播等)相比。),「问答」对运营资源的要求相对较低。「音频」、「视频」、「直播」当涉及到版权问题时,平台的资源要求非常高,我们既没有能力继续输入,也没有渠道邀请KOL。所以,选择做「问答」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认为我们有能力做问答。我们做问答是免费的,就是让用户上来后先问自己的问题,然后让咨询师回答这个问题。这样有一种「互惠效应」,支持以后的付费转换。2.全员ALLIN问答板块「问答」上线后,我们几乎全体员工在冷启动阶段一起上线,认真回答用户的每一个问题。我在这里特别提到的是,许多产品(汽车、旅游、医疗等)都有问答,但许多问答产品并不成功,包括模仿我们的竞争产品。因为很多做问答的产品经理只是抄袭了这种表现形式,没有深入思考产品机制。我们的问答机制是,用户只允许顾问在提问后回答,每个问题只允许三个答案,并严格控制每个答案的质量。为什么要限制三个?问题出现后,回复的顾问太多,会出现明显的情况「责任分化」——每个人上去都乱答几句,用户体验会很差。对于用户来说,十个毫无意义的答案不如一个严肃的答案。因此,我们将答案的数量限制在三个,每个答案的质量必须非常高,需要包括基本的「共情」、「解析」、「建议」等。如果不满足这些要素,操作将直接删除这些顾问的回复,并警告顾问。我们对用户的问题也有很多限制。如果用户提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们也会删除并发出警告。这样做在早期阶段确实经历了很多阻力,许多顾问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他们提供的回复是免费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要求。很多用户也质疑为什么自己的问题会被删除,认为平台的做法有问题。然而,我们坚持以如此高的标准来回答问题。后来的发展证明,正是因为我们的坚持奠定了整个基础「问答」板块的初始色调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用户和顾问。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用户都会认真提问,所有的顾问都会认真回答。「问答板块」我的灵感是,在制作社区产品时,最初的基调非常重要,产品机制和产品团队的价值观将决定整个产品的基调。它们也在制作弹幕。B站的弹幕质量和氛围远好于其他视频网站。这是因为B站在车站建设之初就建立了严格的弹幕管理体系。发射弹幕的人必须通过考试才能通过,垃圾弹幕也采取了0容忍的态度。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百度知道,在百度知道流行的时代,它什么都不知道。然而,由于百度对各种数据指标和KPI视而不见,百度知道目前的衰落。「问答」板块运营一个多月后,我们惊讶地发现,产品首单率从最初的2%提高到了5%。其背后的逻辑是,相当一部分用户在进入产品后会先问一个问题,然后顾问会免费回答。在发现顾问的回复很好后,用户也建立了对产品的基本信任,然后自然地要求顾问下订单。许多顾问也尝到了甜味,我们经常在顾问小组中宣传问答给顾问带来的好处,问答的成功使产品的首次订单率向前迈出了一大步。3.这个阶段的反思:你能做多少事?「能做多少事,能做多少事?」——说得好一点,就是「创业需要结合自己的资源匹配度」,说通俗点就是「创业需要知道自己几斤几斤。」。事实上,我们在做问答之前和之后都尝试过其它内容,如心理音频、心理测试等,但基本上都是失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斤。「音频」录制成本很高,持续输出高质量的音频对初创公司本身的要求很高;「心理测试」同样,据我所知,广东的一个心理平台只是一个博士团队在编制测试问卷。初创公司从不缺少梦想和伟大的想法,但腾讯可以做很多事情,阿里可以做,但你就是做不到。这就是初创公司资源的局限性。因此,在产品经理规划一个功能之初,就需要对后续的各种资源投资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和理解。无论资源问题如何,他们都不能只负责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也不能生活在他们想象的世界里。第二阶段:第一个订单率从5%到10%。1.文本分析问答500个问答上线后,我们开心了一段时间,但没过多久,我们发现第一个订单率达到5%左右就停滞了。如何继续提高?似乎又成了一个难题。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用户,每天都有新的订单。但说实话,在前一阶段,我们一直忙于功能,我们的团队对一些产品的核心问题一直很模糊。例如,我们的用户是什么样的群体?他们的年龄、性别、星座和地区是什么?他们如何认可我们的产品?他们接受我们的产品模式吗?他们在使用产品时有什么样的抱怨和不满?等等。围绕上述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对用户的认知太有限了。虽然许多统计网站上也有人群肖像,但这些肖像大多不准确。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用户群,我们对500个用户的问答进行了文本分析。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愚蠢的方法,一个接一个地看用户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分析。但通过这样一种看似愚蠢和无聊的方式,通过大量的文本内容,我们逐渐澄清了用户的具体肖像——我们的用户是一群18-35岁的女性,她们大多生活在一线和二线城市,收入
以上就是关于复盘分享从0到1如何提升产品首单率的相关介绍,更多复盘分享从0到1如何提升产品首单率相关内容可以咨询我们或者浏览页面上的推荐内容。我们将让你对复盘分享从0到1如何提升产品首单率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以下内容:
一 客户顾问-张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