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4:03:40 阅读(145)
请放下你心中升起的“历史没有如果”的想法。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关于“需求”的。假设两个微都有刚性需求,那么哪个刚性需求更刚性呢?微博的主要需求之一是获取信息。新浪以海量快速出道,微博时代改为“短平快”。信息变得更短,更容易接受,依靠一键转发的传输速度也大大加快。虽然我们可以继续批评这种快餐信息接受文化,但不管价值判断如何,我们必须承认,快餐信息接受——包括制造——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对于名人群体来说,微博提供了一种说话的工具——如果你不说话,名人就不会因为消失在公众视野中而逐渐成为名人。但是说话没那么容易,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成文逻辑能力。博客也是一种声音工具,但博客的受欢迎程度远低于微博。虽然许多名人开设博客,但他们并不是很认真和活跃,因为它对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要求太高了。此外,在博客中,名人总是不好意思复制全文,但在微博上,复制没有严重后果,一点良心复制加@***,也可以说过去。更有良心的是,点击转发而不是复制,这也是一种声音。因此,微博作为一种互联网工具,解决了公众和名人在信息传播两端的需求(当然,公众也应该说话,名人也应该看八卦)。中国互联网上有这种短而快速的解决方案吗?再往外拓展一下,在中国境内这么短平快地创造获取信息的方式(不仅仅是互联网),有没有敌人?我搜肠刮肚子很久了,真的没找到。如果找不到,就意味着这个刚需不仅仅是刚需要的,而且是独家的。微信这个应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我们一个一个。第一个叫“通信”,主题是文字和语音,还有视频通话功能。可以一对一,也可以组成一个群体,但是群体的数量不会太大(一般是40人)。主要需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属于社会工具。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交方式。有了数字互联网,远程社交网络变得非常普遍——嗯,等一下。有了数字互联网,你忘了电话吗?微信一直在革命运营商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运营商仍然是微信的重要竞争对手,而且并不小。想象一下,拿起手机和人交流的首选是什么?不会有微信,连电话都不想要。电话微信最大的优势就是省钱,所以需要漫游的时候,微信比电话强。但如果不需要漫游,只需打本地电话,微信可能不会完全取代电话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微信可能成为降低资费的重要因素,嗯,垫脚石。我很少看到有人在名片上打印他们的微信身份证,因为我总是觉得微信是一个私人社交圈,而不是一个公务商务圈。我曾经问过一些朋友,link不是link公司的同事——尤其是老板——微信,答案几乎是一样的。”no”。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微信有朋友圈的功能。这是微信的第二个功能,我们称之为“可转发评论可见性有限的微博”。朋友圈的传播力度很小,基本用于炫耀和吐槽。微博上的炫耀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嘲笑可能会冒犯不必要的人,朋友圈更适合这样做。但是,无论是炫耀还是吐槽,都不适合被老板看到,所以成了不加老板(或者加快block)的理由。另一方面,看看老板或同事的朋友圈,也没什么特别的意思,何必加呢?朋友圈其实是一个很鸡肋的功能——之所以用鸡肋这个词,是因为它有用,但是用处不大。一般情况如下:一开始,我展示了儿子的照片,吸引了热烈的支持:多么可爱的小男孩。展示多了,支持少了。如果我一直炫耀,那就太烦人了:你丫用你的小破孩刷我的屏幕是伐木吗?朋友圈很难形成微博控制的感觉,因为上面没什么新鲜事,转身就是一群朋友的东西。因为纯发文字的功能像彩蛋一样隐藏得很深,似乎是发人自得其乐,觉得很漂亮的照片。这让用户“控制”起来的刺激太小,沉迷度不会像微博那么高,我甚至主观武断比尴尬百科控制感更少。从人际传播到小群体传播,再进入大众传播层面:公众账号。最近有很多人和文章吹捧公众账号,但在我看来,没那么…嗯,值得吹捧。最大的问题是“麻烦”。功能设计的麻烦就不多说了,以后总能改进(比如每次登录都要输入验证码,做一件没有在线保存功能的事情,一个手背就要重新开始,等等)。),核心是维护公众账号比维护微博账号麻烦多了:你要长篇大论。一位名人在微博上唠叨道:今天北京的天气真好。附上蓝天白云的小米照片吸引了滚滚的评论和转发。你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试试吗?(被转移的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缺乏成就感啊缺乏成就感)说公众账号好的人,一般都喜欢码两个字。微博上的短而快,让码字人很不开心:样本的内涵没有那么多粉丝。微信官方账号让码字人再次有用。同样,对于很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来说,微博也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微信官方账号无疑还有一个选择。但遗憾的是,公众账户解决了一个长篇大论的问题,却没有解决沟通能力的问题。无论是单篇文章还是单个公众账号,其传播速度都远低于长微博和微博账号。这在微信上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转发到朋友圈后,朋友圈的相对利基特征使得这篇文章/账号的传播速度不可能快。请注意,微博上的互粉与微信上的相互连接,其机制完全不同。前者属于二次确认机制,后者只需要一次确认:我接受你的列表,我必须等于我列表你,然后跑到朋友圈设置权限,显然太麻烦了。微信中的公众账号就像googlereader中的rss源:都是信息孤岛。仅限于微信所谓的熟人社交机制,根本无法实现互联互通。青龙老贼写了一篇微信官方账号是半成品的文章,但我觉得让它这么半吊子下去,拼命下去,会离微信的初衷越来越远。微信的大众传播功能本来就是bonus,不能当主业。好了,现在是总结的时候了。微信产品在各个方向都有替代品吗?我的答案是:是的。在通讯中,有一个电话/短信,加上腾讯自己的东东:手机QQ。朋友圈的对手是微博,公众账号?然后海去了,从博客到网站,再到移动终端的各种阅读客户端,当然也要包括大众点评。说实话,如果明天微信突然消失了,我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活得很好。我的结论是:微信刚刚需要,但没那么刚,不够独家。摩擦用户飙升,一个是新鲜的,另一个是QQ的影响——微信几乎没有注册门槛,QQ账户的数量超过了中国网民的数量,但你必须承认微博有注册门槛。第三,在某些场合,它仍然非常方便。现在回到文头。假设几年前有微信,人们用起来很酷,有些手腕也喜欢得瑟自己的公众账号,突然杀了一个微博,会怎么样?微信当头,微博没有机会吗?我的推断是,恰恰相反,人们会觉得:这东西更酷啊!弄个公众账号就攒了几万个收听者,微博上就是几万粉。而且也不用挖空心思长篇大论,维护起来多容易啊!归根结底,微信只是一个功能,它很有用(比如省了很多电话费),但仅此而已。除了有用的(快餐信息),微博还能满足情感需求,比如可以用来装逼。不要低估“装逼”这个词。在凡伯伦的作品中,它被称为“炫耀消费”和“炫耀休闲”。我不可能炫耀我的性消费,但炫耀我的休闲还是可以的:当你在下雨天蝇营狗上班的路上,我可以发一条微博:唉,我今天又自然醒来了。这个习惯不好。在商业社会,炫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凡伯伦早就在《有闲阶级论》中论证过。尽管对社会的利弊,微博还是有一定的颠覆性的。这并不是说新浪造成了创新的破坏,而是说微博确实建立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更喜欢mashup,它整合了许多现有的功能,而不是创造一种新的方式。因此,微信的未来应加强其功能,有效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如沟通。公众账户也应该关注这一点:比如银行卡查询,比如去商店吃饭可以打折,比如消费不满去投诉需求解决方案。微信不应该重点解决媒体和传播的问题。至于微博,微信确实会抢走很多用户时间,但这是真的,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微博的问题是,当它第一次出来时,它看起来很小,信心极度膨胀,动作太花哨,做了很多无用的事情,有点忘记了它的职业:沟通是它的优势。(传播有什么用?嗯,举个例子:现在移动终端上的app分发已经蓬勃发展,可能是游戏之外的另一个金矿。微博有没有考虑过?)让功能归功能,让装逼归装逼,这不好吗?后注1:本文讨论了两种产品的基本逻辑问题,不涉及具体的功能问题。比如微博早期只能发一张照片,有改进这个功能的空间。但一旦基本逻辑确定,就很难改变。如果微博想发展成社交工具,产品逻辑已经框住了:很难。后注2:有几家媒体让我写一篇关于微信商业模式的文章。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写微信的长篇大论应该是去年9月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发布的“微信攻击”。后来我没怎么唠叨这个产品。总的来说,我认为微信的数据太少(除了快速增长的总用户数量和日常活跃用户数量),微博至少你可以观察到粉丝数量,微信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数据很难写任何东西。据说腾讯本月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有些数据会公布,要密切关注。——钛媒体贡献-网友互联网博士在微博上表示:微信公众号到达率为100%(我知道不是真的100%,他的意思应该是到达率很高)。的确,微信公众账号的到达率远高于长微博,这应该是事实。但是传播链相对较短。因此,这符合我一再声称的要求。微信适合客服,微博适合推广。
以上就是关于微信和微博,谁更刚需?的相关介绍,更多微信和微博,谁更刚需?相关内容可以咨询我们或者浏览页面上的推荐内容。我们将让你对微信和微博,谁更刚需?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以下内容:
一 客户顾问-张三 一